守“沪”日记丨“90”后男护师在那些抗疫日子里...

在上海抗疫的关键时刻,沈家辉作为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援沪核酸采样队队长,带队援沪。在历经了41天的援沪工作后,5月7日,他带队返回了苏州。5月21日,他结束了隔离。如今,他已返院工作。

沈家辉

1996年出生,2017年参加工作,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EICU的护师,中共预备党员。曾获得“湖北省最美逆行者”称号;获江苏省疫情防控嘉奖,“苏州市优秀共青团员”“吴江区最美护理逆行者”称号。

 

下面,

让我们一起倾听他的援沪感悟。

↓↓↓

援沪感悟

在这次援助之后,战友们给我取了个外号:“三朝元老”,从2020年的武汉,到2021年的南京、扬州,再到2022年的上海,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参加对外抗疫援助工作。

还记得2020年的2月9日,我光荣的成为苏州九院第二批援鄂队员,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对外援助。在22个人里,我是年纪最小的那个,也是第一个进入隔离病区的那个。在武汉工作期间,有两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一句是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另一句是我的前辈,苏州九院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之一王雅萍说的,“病人脆弱,我们就得强大,坚决不能倒下”。在一次次抗疫战斗中,让我这个90后成长了许多,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小兵成长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从一名共青团员发展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这让我的信念更加坚定。

当此次上海吹响紧急支援号角时,作为一名党员,我毫不犹豫再次报名。作为一名90后,在以前非典的时候是大家守护了我们,这次新冠疫情,我们也应该挺身而出,去守护大家,而且我有多次支援的经验和在武汉重症病区工作的经历,可以将宝贵的经验跟队友分享,减少工作上的一些差错。在这次上海的抗疫工作中,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圆满完成了核酸采样的工作。

 

采样的过程是艰辛的,我们要适应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同时为了节省防护物资,我们往往数小时内不能吃东西、喝水,不能上厕所。并且因为防护服的密闭性,我们的讲话声音也被大大缩小,但为了能和群众充分的沟通,我们只能不断提高我们说话的声音,但是这样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等问题,当时觉得只有呼气时在口罩里结成的小水珠才会给我们口唇带来一丝缓解。在每天的工作结束之后,我们的全身会被汗水湿透,手脚也会因汗水浸泡而发白,面部也因长时间被N95口罩挤压而形成压痕。在核酸采样工作中,我们除了要在固定采集点为群众采集核酸外,还要上门为不方便外出的居民以及疑似居民在家中做核酸采集。并且因为不方便出门的都是年纪大的老人,所以居住的小区基本都是老小区,没有电梯,得一层层爬楼,刚开始我们觉得还行,但是到后来腿都哆嗦、发软,站都站不稳,走几层就得歇一会儿,才知道上门采样的辛苦,而且防护服下呼吸也很困难,每一次的上门采样,感觉都是对自己心脏的一次重大考验,但我们丝毫未曾退缩。我们队伍中还有一些女同志,在宽大的防护服下,她们弱小的身影却显的如此“高大”让我们敬佩,她们同我们冲锋在一线,舍小家,为大家,她们如古代的“花木兰”一般,巾帼不让须眉。


在新冠病毒肆虐之时,我们被人们称为“逆行者”,在最危险的地方,我们义无反顾地前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这场灾难发生的时候,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党员干部是最坚强的守护者,筑起防御病毒的流动屏障;人民群众们守望相助,老人们实行了不串门,居家不出,年轻人们推迟了婚期及出游计划; 还有不辞辛劳关爱群众的社区干部,还有放弃休息无私奉献的广大志愿者……疫情面前,全国同呼吸、 共命运、心连心,筑牢抗击疫情的全民防线,坚决打赢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支持。爸爸一直告诉我,男子汉就该有担当,要像一个军人一样,召必战,战必胜。援助期间,医院领导给予了我们一线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让我们感受到了温馨。如今回到医院工作岗位,我将继续发扬抗疫精神,踏踏实实把日常医疗工作做好。

 

党政办宁志强  EICU沈家辉